KovacsSongcx

照明粉+DC粉+忠实的扎克黑

海王影评——挽回一个有缺陷的故事

       个人感觉这部片子像是一场赌博,面对suckman这样一个被作为笑话的美漫人物,温导选择了避免过多聚焦于人物本身,而是将观众的注意力转移到大量花哨的动作戏和冒险场景,甚至为此不惜牺牲对于一部超英起源电影至关重要的人物塑造。

       《海王》和《神奇女侠》在创作思路上几乎相反,但这两部片子的背景又十分相似。《神奇女侠》上映前承担了更大的压力,因为在此之前DCEU所有影片的口碑全部扑街,作为一个电影宇宙已经将观众的期待耗尽直至欠下了口碑债,为了抢占“第一部主流女性超英电影”这个先机冒着大概率赔钱的风险;而《海王》能否在《正联》后重新获得高票房和观众认同则决定了之后电影宇宙的存亡。这样的背景加上两位导演不同的个人特点,让他们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解答:《神奇女侠》侧重人物塑造和感情戏,重新从人文内核的层面诠释上个世纪老超人时期的“古典超英”,也就是超级英雄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帮助并拯救无辜者。由于派蒂杰金斯由电视剧导演起家,电影仅拍摄过《女魔头》,她并不很擅长商业大制作中的动作戏和大场面。因此在《神奇女侠》的打斗只是漫改电影的平均水平,滥用慢镜头,甚至打到一半出现不合时宜的加朵脸部大特写,还有在第三幕杂乱地堆砌CGI。

       与之相比,温子仁拍出了近年超英片中顶级水准的打斗,其中以亚瑟奥姆第一次决斗和西西里岛的追逐戏最为突出。第一段中,导演利用了海洋中比陆地上更强的空间感,镜头紧跟两人移动并且做复杂的旋转,给观众带来眩晕和失重感;第二段里的打斗分为亚瑟湄拉两条线,几次切换衔接十分自然。除了特效以外,大量成本和精力也被花在了这些动作戏的编排上。

       《海王》中塞入的动作戏和赶时间一般的场景切换令人不禁猜测,导演似乎唯恐观众在任何时刻对影片产生厌倦,为此想尽办法试图维持观众的高昂情绪。一处证据是,本该在第一幕中占据大量比重的亚瑟成长、学习的段落被平行地放置在了亚瑟湄拉二人前往亚特兰蒂斯的旅途中,比如小亚瑟在海洋馆里控制动物、青年亚瑟在沙滩上接受维科的训练、亚瑟维科的“游泳课”。这种方式将冗长的文戏打成碎片穿插在过场中,有效避免不喜文戏的观众丧失耐心。

       《海王》也为将重心完全放在观感上付出了代价。多数普通观众对优秀剧情的评价标准是没有BUG,同时必须要有反转,不能让人猜到结局;实际上合格的剧情则是要呈现一个完整的人物弧:人物一开始的特质是怎样的、他内心的矛盾如何被逐渐加强、到后期他被迫作出怎样的选择。将中间部分全部移除并将角色在开头和和结尾的状态进行对比,在合格的剧本中一定有所不同。而亚瑟的人物弧几乎完全缺失。影片开头,他生活于陆地并对海底世界怀有负面感情(因母亲被害),同时没有任何承担起国王责任的意愿。影片中部,几次冒险经历的结果是获得下一步的信息或者打斗解决了阻碍他们的人,主要人物没有心理上的成长。影片最后,亚瑟受到七海认可也主要是因为他获得了能号令海洋的武器。同时,主角在做选择上十分被动,几个关键的选择某种程度上都是湄拉代替他做出。他身上主要的两个矛盾——陆地和海洋的冲突,以及成为国王的责任,前者似乎由母亲的回归勉强解释了,后者则没有体现。

       其他人物的刻画也并不成功。奥姆不是一个成功的反派,但是人物设置上的缺陷由帕德里克威尔森的演技挽回了一些。亚瑟和湄拉的感情戏太弱,琥珀和加朵演技一样差,但后者依靠扎实的剧本和派恩的分担,最后的效果改善很多;到了原本台词就很粗糙的《海王》,两人在飞机上那一段对话更加显得尴尬。

       再比对一下《神奇女侠》戴安娜的人物弧:影片开头她相信善良的人性,来到一战战场后,一方面因德军暴行而不断加深对人性的怀疑,另一方面和史蒂夫的爱情又令她保留了一丝希望。在故事发展中这两方面所造成的矛盾不断激化加剧,最终在结尾面对反派被迫做出选择,标志着从神到人转变的完成。扎实缓慢的铺垫让这部片子在北美以外失去了一些观众,但赢得了影评媒体的赞誉。

       上述是《海王》存在的最大硬伤。再简略说一下除动作戏之外的优点,温导几乎凭借这些挽回了一个并不那么合格的故事。剧情从不是评判一部优秀作品的唯一标准。近两年内的一些剧情看似简单或者有大量缺陷的作品都没有因此掩盖其自身光芒。仅有76页剧本的《敦刻尔克》对三条线的剪辑思路、国内遭受差评的《极盗车神》让配乐歌曲参与叙事的大胆尝试、被认为有大量bug的《寂静之地》对于音效的设计和氛围的营造、和《海王》结构非常相似的《头号玩家》对电影工业技术的革新都让它们成为了第一档的商业电影。

       首先,在视觉上,海王是DC所有影片中色调和场景最为丰富的一部:




       这也要感谢提供了故事大纲的姐夫,他在2011年作为编剧将亚特兰蒂斯拓展为七个王国。电影里对于海底各个场景的展现其实并不很充分,像渔夫国、咸水国等基本只给了模糊的远景,细节比较简陋。

       其次是对于色彩的运用。色彩服务于叙事。温导尝试用红与蓝暗示人物的对抗,比如亚瑟奥姆决斗时蓝色的火炬和红色的岩浆、逃离海沟族时蓝色的闪电和红色的燃烧棒、结尾大战时蓝色飞行器和咸水国的熔岩。虽然这只是初步的尝试,比不上去年圣诞档中,莱恩约翰逊在星战8里对红色的运用那么惊艳,但仍是一个惊喜。


       再有是全片最出彩的海沟国部分。对于如何展现一类怪物,一般导演的思路可能只是拍出它恐怖的一面或者是强调破坏力,但最优秀的导演可能会从相反方向考虑如何展现它优美的一面。比如哥斯拉怪兽之王的预告片,和这次亚瑟湄拉两人在水中下潜的那个远景镜头。

       最后是配乐,目前只粗略地听了一遍,作为配乐小白简单评论一下。这次的原声带和《神奇女侠》相比(配乐师同为RGW)电音的比重增加了不少,其中亚特兰蒂斯主题("Kingdom of Atlantis")因此多了一丝飘渺的感觉,还是比较有创造性的。亚瑟主题("Arthur" "Swimming Lessons"等)和另一首Family theme("It Wasn't Meant to Be")是较优秀的写作,在全片内以变奏反复出现。反派主题("The Black Manta" "Atlantean Soldiers")则非常糟糕(更正:那三个重低音实际上是黑蝠鲼而非奥姆的动机,配乐师为了表示这两人的同谋关系常把他们的主题写在一起)。其它很多动作段落("The Ring of Fire"等)就都比较枯燥乏味了。

       经过5年的尝试与失败,这个扩展宇宙暂时保住了。截止到12月22日,《海王》在内地超过15亿人民币,不仅打破华纳内地最高票房记录,也成为了内地累计票房第三的超英。不负责任地预测一下,北美和内地累计大约能达到500M+,海外其它地区接近400M,最终累计接近900M。

       过去的这一年中,DC宇宙正在经历一些良性的变化,Walter Hamada被从新线调来担任掌舵者,几部新片赋予导演极大自主权,风格趋于多元化:《海王》让观众从大银幕上重新体验到上世纪的老派冒险片,《沙赞》希望以合家欢风格带动家庭观众观影,《小丑》模仿马丁斯科塞斯《喜剧之王》的黑色喜剧,《神奇女侠1984》则是走80年代的怀旧风。MCU的成功其它电影宇宙难以复制,像飞机那样掌控全局的制片人更是可遇不可求;由此看来,“没有风格”恰是DC在未来最可能有所作为的前进方向。

 

(12.23)

 

附上近年几部DC电影的个人评分:

《超人钢铁之躯》6.0

《蝙蝠侠大战超人》3.5

《乐高蝙蝠侠》8.0

《神奇女侠》8.5

《正义联盟》5.5

《海王》7.5

评论(5)
热度(159)
©KovacsSongcx | Powered by LOFTER